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山东潍坊:多维评价、科学监测、督导保障,助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教育督导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5日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遵循规律不折腾、改革创新不懈怠,创新党政、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位一体”评价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狠抓育人质量,全市教育呈现出“各类教育协调、区域优质均衡、体制机制灵活、群众满意认可”的教育生态。

一、建立多维教育评价机制,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党政评价机制,保持教育优先发展定力

一是聚焦方向引领。率先出台《新时代教育治理评价关键要素模型》,构建起区域、党政、学校、教师、学生等为一体的“1+4”评价体系,为改革落地提供了路径遵循。二是聚焦履职尽责。印发《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发展教育职责清单》,将“双减”落实等纳入市对县级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三是聚焦难题破解。每年推出一批教育民生实事,突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师待遇保障等重点事项,市县两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及其他领导同志争相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解难题、破困局,营造了重视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创新学校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办学生机活力

一是开展全域全学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2021年,潍坊市委、市政府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合作,连续3年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让潍坊的基础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终身、长远发展。二是深化办学水平评价。印发《潍坊市县市区办学水平评价实施方案》,制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4类评价指标,3年一个评估周期,让学校办学方向更明。三是深化规范办学评价。制定《潍坊市普通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细则》19条,实施手机、作业、教学用书管理等3个评价办法,引入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让学校办学满意度更高。

(三)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持续增强教书育人动力

一是突出师德师风评价。建立覆盖全市10万名教师的线上师德考核库,每学期一考核,结果先公示后入库,职称竞聘、评先树优等一律实行师德“前置体检”,实现了教师的“精准画像”。二是突出教师业绩评价。将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关键指标,摒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评比,严格规范“进校园”事项,制定20条教师减负落实清单,引导教师心无旁骛抓育人。三是突出教师发展评价。实施教师管理“三定三聘三评”改革,系统化构建了教师发展动力机制,教师争相上课、争当班主任蔚然成风。

(四)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有效释放五育并举潜力

一是完善中考招生制度。出台新中考改革方案,以多次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以等级表达缓解“分分必争”的焦虑,以职普融通搭建学生多元成长渠道,以多元录取引导学生变“补短板”为“扬优势”,有效破解了中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境。二是完善日常考试管理。进一步优化考试方式、改进考试方法,实行等级评价、无分数评价,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三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量表+标志性成果+底线”的数字化、全过程评价机制,将学生综合素质成绩纳入中考,与语数英三科等值录取,赋能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

(五)创新社会评价机制,有效汇聚共建共享合力

评价改革要真正落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我们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参与学校业绩考核、校长职级评定、教师成果认定等考评项目,实行同行评价、专家评议,将评价过程转化为诊断、指导、培训、引领的专业活动。另一方面,我们深化家校社共育评价,组建了由教育部门牵头、30个部门参与的家校社共育委员会,实现了市域一体化推进协同育人。

二、科学运用监测结果,促进学生五育融合

(一)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课程方案转化落地

依托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建立三级推进机制,坚持“一地一案”,明确课程教学改革路线图。遴选30所课程改革实验校,实施高质量内涵提升项目。围绕项目化混合式教学研究(脑科学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素养导向强国目标下的乡村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评价、STEAM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科学技术实践创新实验室等项目开展系列化设计与研究。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规划的转化,力争在5年内孵化培育100项县域课堂改进成果,实现“一项目一课题N成效”的新局面,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二)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改进行动,加快教学方式变革

发布《中小学新课程新课标新课堂教学与评价模型》《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各学科课堂基本要素》,持之以恒抓好教学环节优化。制定实施包括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学情会商制度、学科教师协作制度、常态化线上展示评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内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诊断制度,抓住课堂主阵地。持续进行课堂评价研究,建立梯级“年度教研主题”机制,先后开展“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融入教学的课堂评价”“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等主题教研。从“逆向教学设计”开始,引导教师们从理论到操作,从经验主导的教学走向专业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三)构建新型教研范式,助推开展有组织的教研

探索建立主题教研组织范式,聚焦主题,方向引领,确定课程综合育人体系建设;聚焦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改进;聚焦创新素养,建立拔尖创新学生培育机制;聚焦评价改革,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基于问题解决,建立“四创”教科研激励机制。面向学校主体,设立集体教育教学创新奖,鼓励破解重大教学问题;面向学科组主体,设立学科教研创新奖,鼓励学科组共同研究;面向班级主体,设立合作育人创新奖,鼓励班级团队深研育人方式;面向教师主体,设立课堂教学创新奖,鼓励教师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

(四)深入推进作业改革创新,持之以恒落实“双减”行动

按照“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导向,研制了作业改革三个“十条”,即:《作业设计十项原则》《优秀作业十项标准》《作业评改十条策略》。组织全市优秀教师,重点研究作业的育人功能、数量控制和科学设计等。建立市、县、校、师四位一体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优秀作业资源库,利用教育云平台实现全市优质作业资源共享。开设“作业超市”,布置“作业自助餐”,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教育部在首批公布的落实“双减”典型案例中,对潍坊作业管理做法进行了推介。

三、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护航教育事业发展

(一)处理好正确教育政绩观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系,构建“轻负优质”绿色评价生态

发挥教育督政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建立党政同责同督制度、党政年度履行发展教育职责清单制度、年度教育综合督导制度、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年度述职必述教育等制度,将“办学方向”“破五唯”“双减”“教育评价改革党政职责”等要求,转化为党政教育价值观,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的做法,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五项管理、学生综合素质等内容纳入教育综合督导评价体系,以党政重视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处理好规范办学与提升质量的关系,构建向课堂要效益的鲜明导向

依托“市县联动、清单督学、网格覆盖、整改到位”的督学责任区制度,开展校内、校外常态化和专项化督导,将学校课程开设、考试、作业量、作息时间、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机构规范运行等纳入督学清单,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基础上,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引导学校和教师在增效、提质、显特色方面下功夫,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处理好均衡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关系,构建资源配置服务内涵发展机制

围绕“轻负优质”发展目标,通过抓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测算、实施五项全覆盖工程(午餐午休、塑胶操场、清洁厕所、触控一体机、标准化小车)等措施,推动县级政府全面优化资源配置。一是通过降规模、控班额,推动中小学建设,不断增加优质学位。二是通过提标准、补短板,引导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三是通过调结构、扩数量,推进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教师引进力度。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合理规模的学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优良的师资队伍,必将带来全新的教育内涵发展局面。

(四)处理好扶弱助强与提升质量的关系,构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机制

依托“服务+处方”的督教视导制度,盘活全市名师、名校长资源,开展协商式、增值性督导,以乡村小规模学校提升为重点,扩大优质教育规模。通过“自主申报、个性需求、过程诊断、多元反馈、自主整改,区域分享”等机制,实现乡村薄弱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主动提升。发挥名校长引领作用,建设教育“雁阵”,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县域教育教学管理整体水平。